(网经社讯)退货率暴涨二十个点,销量越高亏得越惨,一批淘宝商家正在闪购的流量狂欢中陷入沉默。
“闪购进来这两个月,退货率加了二十了。”一位淘宝商家在评论区无奈地表示,近几个月虽然销量上去了,但退货率高得惊人。
这并非个例。在闪购业务带来平台流量与GMV增长的一片欢呼中,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,这场看似繁荣的流量盛宴,实则是一杯苦酒。
高销量背后的商家血泪账
8月29日晚,在2025年6月份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上,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介绍,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1.2亿单,8月的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。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已经超过200万的规模,对比四月增长3倍。
当平台欢呼日活与GMV双双增长之时,卖家们却在算着一笔截然不同的账。有淘宝闪购商家反映,闪购流量进场后,店铺订单数量攀升,但利润不升反降,甚至还出现了亏本的情况。
闪购流量正在成为商家们的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
有商家表示:“经过一阶段的实战体验,我个人对某宝闪购是非常排斥的,在今天爆单的情况下,毅然选择了线上闭店。原因很简单,一个小时19单,11单都是亏本的,那我为什么要做?如果说为了抢流量和销量,这种恶性循环的流量不抢也罢。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还有商家晒出账单表示:“淘宝闪购太坑了,16块钱的餐,到手价就4块,天天被压榨的就剩骨头了。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更匪夷所思的,商家不仅“越卖越亏”甚至还出现“倒欠平台”的怪象。一位商家晒出账单表示,干一天活欠平台13.99元。这条吐槽瞬间引发了同行共鸣,另一位商家回复更是令人瞠目:“我那天一睁眼,系统提示我欠了198.01元。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商家为什么会越卖越亏?根源在于当前激烈的“外卖大战”。首当其冲的,正是商家的核心利润。有商家向九派新闻透露,自平台开打价格战以来,其门店利润遭受直接冲击,初步估算较之前大幅下跌了20%至30%。
据商家介绍,自己有十几年相关从业经验,往年的7、8月份理应是线下门店生意旺季。按往常经验,之前堂食和外卖的比例大约是7:3,但他估算今年这个数据出现了反转,外卖占比达到70%。“顾客今天点外卖了,他就不到店里面消费了,所以现在对于我们堂食生意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。”
另一个关键原因是,商家承担了补贴的绝大部分成本。有商家在视频中直言:“商家被强制参加活动,优惠金额商家出70%,还有各种扣费!”
更令人窒息的是,商家往往没有拒绝参与活动的权利。因为一旦商家不参与活动,就可能在平台上陷入“隐身”状态,难以被顾客发现。正如一位商家的尖锐控诉:“不参加活动就不能显示,连店铺都搜不到!我不需要优先,只需要被看到。这分明是资本做局,强迫商家!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另有商家爆料,其在未被告知的前提下,被闪购经理私自后台操作,强制参与了活动,致使店铺蒙受长达一个月的亏损。而当他要求退出时,更荒唐的一幕发生了:业务经理以“拒绝合作”为由,直接将其店铺下架处理。

截图自社交平台
真金白银买来的虚假繁荣
当商家发现自己在做亏本买卖时,一种危险的“自救”方式开始蔓延——通过降低商品品质或减少份量来压缩成本。
有消费者表示,在淘宝闪购点了一份外卖16.7元,份量却比平时少了一半。对此,商家解释称:“平台抽太多,到我手里只有10元,会贴钱,所以餐会少一点。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更令人担忧的是食材质量的下降。一位商家直言:“淘宝闪购,玩不起可以不玩。逼着商家承担高额的活动经费。劣币驱逐良币。商家为了保本只能降低食材质量。”

截图自社交平台
消费者在不知情中购买到了“缩水”的商品,而这一切的源头,竟是商家为弥补平台导致的亏损而采取的“生存策略”。
与此同时,有外卖店老板表示,淘宝闪购试图用“外卖”引流,但其吸引来的用户本质上是“价格游牧民族”,他们对平台毫无忠诚度,哪里便宜就去哪里,因此不可能放弃已经建立价格心智的拼多多,这就导致阿里巴巴赔本赚来的大多是无效流量。

截图自社交平台
更严重的是,平台将这些本已无效的流量导向电商板块,让商家付费购买。结果就是:商家付出了更高的推广成本,却无法将这些无忠诚度的流量转化为订单。平台一边用外卖补贴吸引用户,一边又将这批转化率极低的用户作为“流量包”卖给商家。最终,阿里巴巴通过赚取更多的推广费与抽佣,成了唯一的赢家。
正如众多商家在社交媒体上控诉的那般,他们正陷入一种绝望的流量陷阱:即便通过“全站推广”勉强卖出三四千单,高昂的推广费也吞噬了一大半营业额。更让他们感到无力的是,如此巨大的投入竟未能撬动一丝自然流量。为了自然流量,他们转而尝试关键词推广,却发现产品推不出去。

截图自社交平台
有电商分析师同样注意到了这一异常。他指出,自闪购功能上线后,淘宝平台的广告投产比和转化率均出现显著下滑,尤其是展现量较大的全站推广计划,点击率下跌更为剧烈。
该现象可归因于闪购引入的流量特性。用户通过闪购下单时,平台会赠送淘金币,并在页面下方推荐相关产品。这导致部分用户在完成外卖下单这一核心动因后,会顺便点击推荐商品,但其行为仅停留在“浏览”层面,并无强烈的购买意图。因此,商家购买的流量虽然后台数据看似庞大,实则充斥着大量无效的“泛流量”,最终导致广告预算空烧与转化效率的降低。

截图自社交平台
值得一提的是,7月10日,摩根士丹利下调阿里巴巴目标价至150美元,因外卖及闪购业务投入拖累短期盈利,第一季度投入约100亿元。
分析师Gary Yu等人在报告中表示,预计公司第二财季外卖和闪购投入或翻倍至200亿元,拖累淘天与本地生活EBITA同比跌超40%,不过这或将成为投入高峰,因公司已宣布500亿元补贴计划,同时京东动能也开始放缓。
此前,高盛在研报中的预测,将外卖亏损视为营销支出的长期投资策略,将在2025年至2026年上半年给各平台带来近期阵痛,但可能在中期带来营销效率提升。
8月18日,摩根大通发布研报显示,京东二季度外卖投资损失达130亿元,超出此前预期的100亿元。基于此,摩根大通大幅上调阿里巴巴三季度外卖损失预期至300亿元以上,远超此前预测的170亿元。研报指出,京东因财务压力可能在三季度退出外卖价格战,而阿里巴巴基于战略考量可能继续投资外卖业务。美团作为行业龙头,将面临最严峻的长期挑战。
闪购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建立在沙土之上的地基——补贴。这种增长模式具有典型的 “毒品效应”:短期内数据飙升,但一旦停止用药,立即打回原形。
历史早已证明,补贴买不来忠诚度。无论是早期的千团大战,还是网约车补贴大战,最终能留住用户的永远是服务体验和核心价值,而非补贴力度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